未來幾年,Rapidus是否能真正走出實驗室、建立量產能力並取得市場認可,將決定日本半導體產業復興夢想的成敗。(圖片擷取自Youtube)
當全球半導體競爭日益激烈,各國紛紛投入鉅資打造自主晶片產業時,日本也不甘示弱,日本政府與豐田汽車、Sony、NTT、NEC、軟銀、Denso、鎧俠、三菱UFJ等8家日企共同出資在2022年聯手成立了Rapidus,矢志於2027年前量產2奈米先進製程晶片,並投入鉅額資金。這一舉措承載著「重振日本科技榮光」的厚望。然而,從成立之初的高度期待,到現在逐步浮現的現實壓力,Rapidus的未來並不如當初想像中樂觀。
上世紀80至90年代,日本一度主宰全球半導體市場,NEC、東芝、日立等企業風光無限。然而,隨著全球化、技術演進與美國政策壓力,日本逐步退出領先梯隊。今日,台積電與三星掌握了全球最先進的製程技術,日本在高階晶片領域幾乎全面缺席。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Rapidus誕生,技術方面獲得IBM等海外技術夥伴的支持,與比利時半導體研究機構IMEC合作,並啟動北海道千歲市的新廠建設;財務補助方面,截至 2024 年底,日本政府對 Rapidus 的補助總額已達約 9,200 億日圓,並持續追加預算,看似象徵著日本有機會將再次站上先進半導體製造的舞台。
技術門檻、時程、燒錢研發、客戶來源與獲利能力的諸多挑戰
然而,真正落實2奈米製程的難度不容小覷。目前全球唯有台積電、三星與Intel積極朝此目標邁進,而這三家企業已在此領域累積多年研發經驗與龐大資本投入。Rapidus雖有技術合作夥伴,但內部研發能量明顯不足,整體實力相較仍有顯著落差。
再者,更大的問題在於時程壓力,Rapidus預定於2025年試產,2027年實現量產,這個目標對一家從零開始的公司而言極具挑戰性。先進製程需要的是長期、穩定的研發與測試周期,不是一蹴可幾的技術跳躍;當今日本半導體製造大多停留在15年前的40奈米製程水準,Rapidus雖喊出2027年量產2奈米晶片的目標,企圖彎道超車,但現實上,屆時台積電、三星與Intel等已布局1.4奈米技術,顯示日本與全球先進技術之間仍有不小差距。
雖然日本政府目前積極資助Rapidus,但晶圓製造是一場燒錢無底洞。根據業界估計,要建立可與先進晶圓廠抗衡的產能,少說需數兆日圓的長期投入,單靠政府支持,Rapidus恐難以持久;此外,商業模式與市場定位尚不明確,Rapidus目前未有穩定的客戶基礎與明確訂單,若缺乏實際市場需求支撐,即便技術達成也可能陷入「有產能、無充足訂單」的窘境,投入的鉅額資金何時能夠損益兩平、甚至獲利,仍是未定之天。
屋漏偏逢連夜雨,日本少子化問題嚴重,已非新聞,各行各業的人才缺口難以迅速解決,加上此前日本在半導體產業沉寂多年,晶片工程師人才斷層相當明顯,有製造晶片經驗的工程師多在50-60歲以上,日本年輕人則以投入汽車相關產業為主要目標,因此能主導先進製程研發的高級工程師稀少,而吸引年輕人才投身此高風險、長回收期的產業也非易事。
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高度依賴台灣的背景下,日本與美國等國家加強在半導體領域的合作,以減少對單一地區的依賴。這種合作也使得 Rapidus 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某程度是一種雙面刃,受到其他國家政策變動影響的潛在風險不可避免。若未能建立一套穩定、安全且具彈性的供應體系,Rapidus未來勢必受制於國際變局,若無法快速應變,恐將被邊緣化。
Rapidus無疑是一場賭注,也是日本政府為重振半導體產業所做的戰略性投資,不僅凝聚了日本重返科技強國的雄心,也代表國家對自主供應鏈安全的迫切需求。然而,現實的挑戰從技術、人才、資金到地緣政治,無一不是深層結構性的問題。
未來幾年,Rapidus是否能真正走出實驗室、建立量產能力並取得市場認可,將決定日本半導體產業復興夢想的成敗,而現在正已進入壓力真正考驗的階段。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政策分析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