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川普2.0是把美國的反智傳統發揮到淋漓盡致,很多人應該都會同意。(美聯社)
朋友知道我最近在家專心寫專欄,可能是擔心我洪郎才盡吧,就問了我兩個問題,作為寫作引子。幸好都不難回答。
「既然您長期研究國際經濟關係,針對川普今年四月二日發動的這場關稅戰,可否扼要明快地講一下您的觀察?」
「您的專欄將有何風格?」。
我回說希望這個專欄的風格非常簡樸,無論談什麼主題都會有三個重點,並至少提到一本書。事不宜遲,馬上就來概論一下川普這幾個月來的貿易政策,及其所引發的諸多驚訝(驚嚇)。
首先,川普如假包換是個生意人。這邊要強調的區別倒不是倫理道德意識,而是思維方式。比如說,他習慣用「零和」(zero sum)角度來看待經貿事務,亦即一方有所得,他方必定有損失,所有參與者最後的利益總和歸零。因此,他會把所有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通通看成「敲竹槓」,也就不足為奇。
即使不談貿易理論,零和思維也和人類生活中的多數經驗不符。本於自願、互惠和分工,很多常見的交換或交易活動,都會為彼此和社群帶來好處。
如果川普只是經營一家公司,那不成問題。但他現在經營的是一個國家,而且是全球最強大的國家,所以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人,這種思維謬誤不知將會讓多少人受苦,甚至帶來災難。
不過,如同很多人已經識破,川普不是在跟你講經濟邏輯或政治經濟(但不妨害這些專業分析喔),甚至常識。他的語言架構是部落式的,擅長訴諸人類最原始的認同心理。
例如,川普在談及關稅戰時有此修辭:「They Tax Us, We Tax Them.」(他們對我們美國課稅,我們就對他們課稅)。這個時候,貿易夥伴成為可能居心不良的「他們」(他者),而「我們」則是善良無辜被剝削的一群人。為了美國的生存發展,為了公平正義,我們必須予以痛擊。
所以,四月二日明明是美國對世界各國加徵關稅(疊加在原有的關稅之上),在川普口中卻成了美國經濟的「解放日」。講話走浮誇風,喜歡用最高級語法的川普,甚至認為這是美國史上「最重要」的日子之一。
其次,來說說我對「對等關稅」此一設計架構和後來情勢演變的理解。
大體而言,四月二日之後,任何國家如果沒有適用「客製化且更高」的「對等關稅」,就適用10%基準關稅。很清楚,所有國家在解放日後,起碼都必須額外支付基本款10%關稅。
就在解放日一週後,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暫緩90天實施(中國除外),這段期間所有國家都先適用10%基準關稅(加拿大和墨西哥因美加墨自貿協定另外處理)。亦即到今年七月八日前,各國仍可透過和美國進行雙邊談判,盡力爭取對等關稅減免或更好待遇。
現在除了英國和中國已先後和美國初步達成貿易協議之外,大部分國家應該都忐忑不安吧,猶如等待放榜或判決的心情。
截止目前,我發現幾個有趣現象。
雖然川普這場戰慄遊戲至今尚未結束,但從其10%基準關稅和更高的對等關稅這兩層關稅架構來看,說穿了就是「先提高單價再打折」的行銷心理學或行為經濟學應用。
於是各國紛紛展現善意或端出寶貝(例如台灣的台積電),即使過程中取悅了美國,最好的情況是完全免去對等關稅,但最後仍然必須額外支付10%基準關稅。心理上,如果得以省去對等關稅的負擔,至少短期內,大家應該都會對川普感恩戴德吧。
但長期而言,估計美國和盟友的關係只會日益磨損、破碎。根本理由在於,雖然川普打著藉由加徵關稅來消弭各國對美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的旗幟,但無論是課徵基本款的10%或更高的對等關稅,美國將從解放日之前全球市場最開放(平均關稅稅率3.3%)的國家,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最保護自身市場的國家之一。
而經此關稅加徵後,各國對美國產品的關稅反而比美國低很多。放諸四海,這似乎不太符合公平意識吧。
最最教人驚駭的是日前美中貿易談判後,中國所得到超乎預期的絕佳待遇,即便只是「暫時休戰」。先來看一下雙方協議內容:
─報復性的關稅升級行動已被取消,對等關稅34%暫時降至10%,從五月十四日起算有效期為90天。
─美國對中國貨品維持30%關稅(其中包括原有針對打擊芬太尼非法貿易的20%);中方則對美國貨品徵收10%關稅,將取消其他非關稅反制措施,例如對美國的關鍵礦物出口。
事實上,美國對中國實際關稅,就算大幅調降115%後,依然高達40%左右(半導體領域甚至高達70%)。其中30%是上述協議的結果,另外10%則是四月二日前的原有關稅水準。
值得玩味的是協議中這30%的組成,包括20%屬於打擊芬太尼非法貿易(由於美方似乎滿意,未來可能減免),以及10%的對等關稅。10%的對等關稅等於僅適用基準關稅,這和只早中國一步和美國達成協議的英國(對美國其實是貿易逆差),竟然是同等待遇!
即使美英、美中的初步貿易協議內容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但至少就對等關稅獲得相同待遇此事來看,確實跌破不少人眼鏡。而且再看一次協議內容,即可發現目前全世界也只有中國仍保有對美國10%的報復性關稅(加上原先關稅大概27%)。這看在日本和其他現在正被美國關稅逼迫折騰的眾多盟國眼裡,應該是百味雜陳吧。川普掀起這場關稅大戰,原先最主要的劍指對象,不正是中國嗎?怎麼陪榜的人反而驚呼連連,自嘆不如。
也許協議內容最後一點,已透露出答案。中國目前掌握全球三分之二稀土金屬的生產、合成和提煉。又或者,中國已被美國正視為另一個超級強權?無論如何,據說日本各界對此一發展趨勢相當焦慮。
最後也來提提關稅大戰至今,我覺得堪稱「反智第一」的一句話。此即最近川普要沃爾瑪這家全美最大的實體零售通路「自行吸收成本」,不應因有關稅而調價或轉嫁給美國消費者的談話。
按照經濟學原理,市場供需彈性或替代產品多寡,最後會幫忙決定出該由誰(出口商、進口商、通路或消費者)來實際負擔關稅。對此,財政學有個很美的說法,叫做稅負歸宿(tax incidence)。
樂觀來看,或許這也意味著川普關稅大戰略的政策空間已經逐步縮小。尤其是繼股票、債券、匯率等金融市場之後,現在連商品市場和通膨壓力也陸續加入戰局。
任何社會和文化多多少少都有反智現象。前不久讀到史學大師余英時先生這句話,眼睛為之一亮,更循線找到霍夫士達特(Richard Hofstadter, 1916-1970)《美國的反智傳統》這本厲害的書,一探究竟。
原著早在一九六三年即已出版,中文譯本則遲至二〇一八年才問世,顯然跟川普1.0挾民粹支持,首次當選美國總統有關。書中的反智尤指懷疑、鄙視,甚至仇視智識(intellectual)的態度,而智識則是人類心智能力中的批判、創造及思索的能力,尤其是那種了解事情全面意義的企圖。
如果說川普2.0把美國的反智傳統發揮到淋漓盡致,我想很多人應該都會同意。雖然當年霍夫士達特並沒有預測到,美國社會這種反智傳統竟然有一天會成為主流且佔有支配地位。
※作者為前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2017年─2025年),奧地利茵斯布魯克(Innsbruck)大學經濟學博士,德國曼海姆(Mannheim)大學國際經濟關係研究所畢業、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現台北大學)經濟學碩士。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APEC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研究學程」兼任助理教授等職。著有《壓力下的優雅:喚醒以人為本的台灣經濟》、《隱藏的說客:一名經濟學家與台灣經濟安全、公平、成長的探索之旅》、《邊緣戰略:台灣和區域經濟整合的虛與實》等書,翻譯《克魯曼驚奇》。興趣包含:桌球、西洋棋、脫口秀研究、聽中島美雪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