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為與美抗衡打造「國家堡壘」 一文看懂中國如何力拼自給自足

李浩宇 2025年05月22日 11:53:00
2023年中國機器人製造商已佔據近一半的本地市場,中國成為機器人大國。圖為2025年4月16日廣州第137屆的機器人展。(資料照片/美聯社)

2023年中國機器人製造商已佔據近一半的本地市場,中國成為機器人大國。圖為2025年4月16日廣州第137屆的機器人展。(資料照片/美聯社)

中國在2018年後為了因應美國制裁,也為了培養與美國抗衡的實力,開始了在各種戰略領域下功夫,如今甚至已有部份趕上美國。中國的電動車名列世界前茅、DeepSeek與OpenAI和谷歌分庭抗禮、藥學上不斷突破,工廠也充滿了先進機器人。

 

 

中國力拼自給自足 研發資金與美相當

 

華爾街日報21日報導,海運方面,中國貨船主導全球航運;太空方面,中國發射數百顆衛星監控地球的每個角落。能源與糧食方面,更致力於追求更大規模的自給自足能力;軍備擴張更是不在話下。

 

中國擴大內需使得進口量減少,以2023年為例,中國進口總額降至GDP(國內生產毛額)的17.6%,相較於2014年的21.4%已顯著下降。

 

事實上,在川普第一任期以前,中國就已開始推動自給自足運動。2015年5月8日,中國國務院公布《中國製造2025計畫》,重點發展機器人、航空航太和新能源汽車等10項產業。而中國能夠取得成功,原因就在於巨額資金的投入。

 

以2024年來說,中國的研發資金挹注了5,000億美元(約15.3兆新台幣),是2012年習近平上台時的3倍。若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資料來看,中國的研發支出幾乎與美國旗鼓相當。

 

 

積極投資AI新創 機器人大隊成形

 

2000年至2023年期間,中國政府創投基金向9,600家AI公司投資了近2,000 億美元。中國的地方政府投資機構也提供了支援,如支持北京智譜華章科技等AI新創公司;這些AI新創也可以從阿里巴巴、騰訊等大型中企獲得補助金。

 

機器人發展部份,中企購買的工業機器人數量與世界其它地區的總合相當,使得工廠轉向高度自動化。此外過去十年中,中國的機器人原本有4分之3來自日本與德國等製造商,但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的數據,2023年中國機器人製造商已佔據近一半的本地市場。

 

中國機器人製造商優必選科技表示,近年來其3,000多家供應商中,有9成設於中國,這顯示中國越來越能依靠國內不斷壯大的供應鏈生態系。優必選也正導入DeepSeek技術,協助機器人做出更好的決策。

 

 

核反應爐國產脫美 企業競爭引創新

 

核電部份,中國自主研發的反應爐模型「華龍一號」使北京能更好地控制成本和建設時程,同時消除了美國可能拒絕對中出售反應爐的風險。現今中國高效的政府協調力,國有銀行融資以及高度發展的核子供應鏈,意味著其有能力在5、6年左右再建造其它反應爐。

 

在許多新興產業中,中國透過政府補貼與推動企業競爭來提升效率和創新能力。中國兩大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在過去三年間共申報了數十億美元的補貼,同時合計投入200億美元以上的研發資金。最近幾周內,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相繼推出新型快充系統,可將電動車的充電時間縮短至5分鐘。

 

 

倉廩實而能自給 晶片足而能抗美

 

在推動自給自足的過程中,中國目前擁有全球約三分之二的玉米儲備,同時也建立了大量的石油與金屬儲備,目前中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7%左右。晶片部份,摩根士丹利預計中國在AI系統創建所須的圖形處理器的自給率,將從2021年的11%躍升至2027年的82%。

 

此外,中國正逐步擴大人民幣在對外貿易中的使用量,並發展可替代西方金融支付系統的方案。核武方面,美國國防部估計,中國近年來已將其核彈頭庫存增加至600枚以上,較過往增加了三倍。

 

不過,報導也提到,中國不可能完全自給自足,去年就進口超過2.5兆美元的商品,其中1640億美元來自美國。再加上其人口龐大,在某些領域幾乎不可能完全做到自給自足。

 

習近平也曾表示,中國的社會主義和國家計畫非常可能成為未來科技競賽的贏家,可以讓國家把資源集中在需要的地方。不過,報導指出,習近平的努力也可能適得其反,在追求自給自足之際造成的大量浪費,也會加重中國的財務負擔,就長期而言反而會危害經濟發展。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email protected],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
OSZ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