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事件不只是美國內政風暴,它也向全球民主國家發出警訊。(美聯社)
哈佛大學近日陷入前所未有的政治風暴。美國聯邦多個行政部門同時展開調查,要求學校提交包括外籍學生紀錄、入學審查程序、校內抗議活動資料等敏感資訊,幾乎可說是「萬箭齊發」。這些調查來自國土安全部、司法部、教育部、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以及白宮下設的反猶太主義專案小組,對哈佛的校務運作與學術自主構成前所未有的全面施壓。
川普在白宮對記者表示,他的政府正考慮限制美國大學招收國際學生,並點名哈佛大學與其他校園將成為主要對象。這項表態並非單純的移民政策調整,而是一項高度政治性的訊號,意圖重新定調美國高等教育的文化取向與價值立場,背後映照出當代美國社會中愈演愈烈的意識形態對立。
川普長期將自由派學術圈視為保守派的敵人,將校園中對跨性別、多元性別政策的推動、針對以色列政策的批判聲音,以及某些反猶言論,統稱為「喚醒文化」(wokeism),並視之為腐蝕美國傳統價值的根源。他試圖透過對精英大學如哈佛、哥倫比亞、耶魯與普林斯頓等校的高壓政策,矯正他口中的「左派洗腦教育」,進一步鞏固其政治基本盤,並以打擊國際學生為工具,限制外來影響、操控學術空間。
事實上,針對校園反猶情勢與族群平等政策的審查,早在拜登政府時期即已展開,初期尚屬合規性檢查層級;然而,川普總統重新上任後迅速升高行政干預力道,進一步宣布凍結哈佛大學所有聯邦補助計畫,並中止該校招收外籍學生的簽證配額,企圖以財政斷供與招生封鎖的方式,迫使哈佛在加薩抗議、學術言論與多元價值立場上全面讓步。
這種以「斷糧」與「鎖國」方式懲罰異議學術機構的高壓作法,在美國歷史上極為罕見。川普政府以「反猶」為名,聲稱為保護猶太裔學生免於敵意環境,實際上卻將支持加薩、批判以色列政策的聲音視為打壓對象。這種選擇性執法與意識形態懲罰,無異於以政治權力主導教育政策,不僅違反憲法保障的言論與學術自由,也引發學術界與國際社會的廣泛譴責。
與此同時,哥倫比亞大學也曾經及正在遭遇類似壓力。該校因處理學生靜坐抗議不當、未明確譴責反猶主義,而遭國會與保守派媒體批評。校長沙菲克最終在風暴中辭職下台。哥大事件成為美國大學能否抵擋政治壓力的前哨,而哈佛今天艱困的處境,則標誌這場風暴已全面升級。
儘管美國憲法並未賦予聯邦政府直接介入大學自治的權力,但透過行政資源分配、補助凍結與簽證管制等手段,政府實質上可對不從者進行制度性壓制。哈佛目前正透過法律途徑提起訴訟,挑戰這些命令的合憲性與合法性。
這場由川普政府主導的政治追擊,不僅讓哈佛深陷行政泥沼,更讓美國高教體系面臨一場攸關核心價值的嚴峻考驗。從大學自治、思想多元到國際學生的權益與安全,真正受害者恐不止於哈佛,而是整個自由社會的基石。
美國長期自詡為全球民主國家的領頭羊,其高教體系向來象徵思想自由、批判精神與國際開放。如今川普政府對哈佛發動的政治追擊,不僅重創本國學術自由,也恐為全球威權政體提供可資模仿的藉口與正當性:連美國都能用國家力量懲罰學術機構,他國專制政權又何需對壓制知識分子有所忌憚?
哈佛事件不只是美國內政風暴,它也向全球民主國家發出警訊。對台灣而言,這是一面清晰的鏡子。身處中美價值對抗的最前線,台灣不僅是民主制度的試金石,更是亞太自由社會的重要成員。對於學術自由的珍惜,不能只是政治語言上的裝飾,更應落實於社會制度與公共文化中。當國際學生、學術批判與思想多元逐漸被視為「潛在風險」,台灣更應未雨綢繆,建立一套保護學術自主與多元思想的制度性防線,避免重蹈「政治正確凌駕學術價值」的覆轍。
我們也應從哈佛事件中汲取戰略思維上的啟示。美國的研究型大學如哈佛、哥倫比亞、耶魯等,長期與國際菁英接軌,扮演國際話語領袖的角色。這些機構遭到政治施壓甚至聲譽受損,實則動搖的正是美國「軟實力」的根基。台灣若欲推動高教國際化,思考自身民主的長遠進程,更應將「學術自主」納入整體戰略視野,積極建立對抗政治干預的韌性。
台灣曾深陷威權統治的黑暗年代,歷經白色恐怖與漫長戒嚴,透過街頭抗爭與知識分子的堅持,方得以浴火重生,邁向今日的自由開放。正因曾歷思想被壓制與真相遭封鎖的過往,我們更應珍惜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與多元價值。
在這個民主風向動盪的時代,台灣正面臨中共無孔不入的滲透顛覆及軍事威脅,然而我國之所以異於中共與其他專制政權,正是因為我們選擇堅守民主陣營,捍衛當前的社會體制與生活方式。唯有讓多元的聲音不被噤聲,民主的燈塔才能繼續照亮這片土地,引領我們穿越過未來可能跨海而來的風暴。
自由、民主與人權從來不是任何一國的專利,而是全人類共享的普世價值。當世界民主的旗手也可能在內部政治鬥爭中踐踏這些價值,台灣更不能隨波逐流、苟且現實。我們不應基於現實主義而妥協信念,也不能因國際局勢混沌而放棄對自由精神的捍衛。唯有如此,台灣才能真正成為亞洲的自由燈塔,與世界上所有堅持普世價值的人民並肩同行。而這座燈塔之所以能發光,正是因為有大學課堂中的質疑、有校園講台上的辯論、有思想自由無懼於國家干預的堅持。學術自由與言論自由,始終是民主最堅實的根基與最後的防線。
※作者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現在擔任「台灣產業科技推動協會」副理事長。